老子(道德經(jīng))——學悟有得(第十六章)
【原文】致虛極,守靜篤①。萬物并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蕓蕓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靜曰復命②。復命曰常③,知常曰明④。不知常,妄作兇。知常容,容乃公⑤,公乃全⑥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
【注解】
①篤:堅定。此處為頂點之意,與“極”義同。
②復命:再生、新生。即生命的重新開始。
③常:常道,宇宙運動之規(guī)律。
④明:明悟常道,把握宇宙運動的常規(guī)。
⑤公:為公,即無私。
⑥全:博愛。
【譯文】
使心靈虛空到最極點,守持清靜到最頂點。宇宙萬物山河大地都在運作變化,我以此來觀察它們的循環(huán)往復。事物雖然形形色色變化多端,但最后都要各自復歸到它們的根源;貧w到生命的根源叫做靜,靜虛之后又重新孕育生命。這樣的過程就是宇宙運動的規(guī)律,知道了宇宙運動之規(guī)律叫做明悟。不認識這個規(guī)律,而妄加作為就要遭遇兇禍。知道這個規(guī)律就能包容大度,包容大度就能大公無私,大公無私就能博愛普濟,博愛普濟就是符合大自然法則,符合大自然法則就是遵道而行,遵道而行才能長治久安,懂得這個道理,則終身沒有危險。
【學悟有得】
本章主要通過對“動”和“靜”及其相互作用、相互關系的論述,來啟發(fā)人們認識自然辯證法的生命運動規(guī)律。這不僅是老子《道德經(jīng)》認識論的一個重要范疇,也是有道者修身之道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。
老子首先提出,要使心靈空虛和守靜達到極點、頂點。就是要人們通過靜思,來消除心靈的障礙和澄清混亂的心智,使人的內(nèi)心世界達到絲毫沒有心機和成見的境界。同時,特別要注意“致虛”必須“守靜”。
老子為何要重點強調(diào)“守靜”呢?因為人們通過“守靜”不僅能消除心中雜念,更能起到深蓄厚養(yǎng)、儲藏能量、創(chuàng)造未來的作用。要知道,許多新生事物的誕生,都是在沉思中創(chuàng)造出來的;許多新生命的孕育,都是于寂靜中萌芽開始的。老子通過宇宙間天地萬物的運作變化,來觀察它們的循環(huán)往復的規(guī)律,并且指出萬事萬物雖然形形色色變化多端,但最后都要各自復歸到它們的根源。這就是所說的“靜”,只有通過“靜”之后,才能重新孕育生命,這就稱為“復命”,整個循環(huán)往復的過程就是宇宙運動的永恒不變的規(guī)律,稱之為“!。人們認識了這個規(guī)律,就可以說是“明悟了”,而且可以避免兇禍。由此可見,老子從認識論出發(fā),通過觀察萬事萬物的“動靜”變化而論及到“常道”,即宇宙萬物的運動規(guī)律,就是萬事萬物從“靜”到“動”再到“靜”,這樣一個循環(huán)往復的過程。也就是宇宙間天地萬物從“無”到“有”再到“無”這樣一個循環(huán)往復的過程。
最后,老子重點論述了“知!迸c“行道”的關系。就是說,如果明悟和掌握了宇宙運動的規(guī)律,就會使人們心胸寬廣,包容大度,而有包容大度的胸懷,就能有大公無私的品德,而且只有大公無私的人,才能博愛普濟,只有博愛普濟,就符合大自然的法則,而符合大自然的法則,就是遵道而行,只有遵道而行,才能長治久安。人們?nèi)绻嬲眠@個道理,真正掌握這個規(guī)律,則終生可以避免禍患,沒有危險。
綜上所述,通過本章的論述,有道之人不僅要“善于知動”,更要能“善于守靜”。而且要充分認識、掌握和運用自然辯證法的生命運動規(guī)律,也就是“動”——“靜”——“復動”這樣一個循環(huán)往復的整個過程。這不僅有益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宇宙觀、世界觀和人生觀,而且有益于人們治國安邦,立業(yè)齊家,同時還更有益于人們修身養(yǎng)性、健康長生等等方面。
(朱遠東)
|